

慢性三角韧带功能不全通常是扭伤、骨折或慢性外侧不稳定的后遗症。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压痛、内踝下方疼痛、不稳定和 “打软腿” 的感觉。严重的内侧不稳定可导致后足外翻加重和距周不稳定,增加关节炎风险。
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急性及慢性三角韧带的治疗流程,本公众号整理相关内容后与同道分享。
三角韧带浅层以及三角韧带深层。

三角韧带在踝关节侧位片中示意图。(a)浅层:STTL(胫距后韧带浅层);TCL(胫跟韧带);TNL(胫舟韧带);TSL(胫弹簧韧带)。(b)深层:ATTL(胫距前韧带);PTTL(胫距后韧带)。
当观察到内侧疼痛、肿胀或瘀斑时,尤其是伴有高位腓骨骨折(如Weber C型骨折或Maisonneuve骨折)时,应怀疑急性三角韧带损伤。使用标准负重X线片评估力线、退行性改变和骨折愈合情况。距骨外翻倾斜≥5°、距骨半脱位或内侧间隙≥4mm被认为提示三角韧带损伤。然而,当这些指标不存在时,进行术中透视检查或重力应力试验,以检测内侧间隙增宽、内踝张开度和直接观察内侧断裂纤维。三角韧带修复包括直接缝合或使用缝合锚,复杂损伤可选择重建。本推文曾有过相关推文介绍三角韧带修补技术:
慢性不稳定的评估采用患者坐位、腿部悬挂和肌肉放松的内侧松弛试验。使用内侧抽屉和外旋应力试验评估内侧松弛度,而内旋、前外侧抽屉和距骨倾斜试验评估外侧松弛度。阳性结果表明可能存在旋转不稳定,通过韧带的关节镜检查确认。慢性三角韧带断裂通常需要缝合重叠或使用缝合锚维持张力。然而,当组织质量不足以进行直接修复时,需要进行重建。
三角韧带损伤的机制及分级。


图a,MRI扫描显示慢性三角韧带断裂(A1)。图b,使用自体肌腱移植物进行三角韧带重建。

这是急性踝关节创伤(Acute Trauma)的诊疗决策流程图,用于指导医生根据损伤类型(骨折/扭伤)、稳定性等因素,选择治疗方案(手术/保守),一步步拆解:
1. 初始分型:急性创伤的两大分支
Fracture (unstable) 不稳定骨折:指踝关节骨折后,骨折端移位、关节失去稳定性,需优先处理骨折。
Sprain扭伤:以韧带损伤为主,进一步细分内侧不稳(Medial instability)或合并内外侧损伤(Combined medial & lateral)。
2. 不稳定骨折的处理路径
骨折分型:Bimalleolar equivalent 双踝等效骨折(类似双踝骨折的不稳定型)
Trimalleolar equivalent 三踝等效骨折(类似三踝骨折的复杂不稳定型)
核心治疗:均需 ORIF(切开复位内固定) 处理外侧踝(lateral malleolus),三踝等效骨折可能同时固定后踝(posterior malleolus)。
关键判断:骨折固定后,需评估Syndesmosis(下胫腓联合)是否稳定:
稳定(Yes):后续无需额外处理;
不稳定(No):需结合内侧不稳情况,进入下胫腓联合固定流程。
3. 扭伤(Sprain)的处理路径
单纯内侧不稳(Isolated medial instability):无合并严重下胫腓联合不稳,优先保守治疗(如支具固定、康复训练)。
合并严重下胫腓联合不稳(Medial instability with gross syndesmotic instability):需先做Syndesmotic stabilization(下胫腓联合稳定术),之后再判断是否残留内侧不稳(Persistent medial instability):年轻/活跃患者:手术修复(开放或关节镜);老年/活动少患者:保守治疗。
4. 合并内外侧损伤(Combined medial & lateral)的处理路径
直接修复双侧损伤,可选择开放手术或关节镜微创方式。
核心逻辑总结
以「损伤稳定性」为核心,分层处理:
骨折优先固定,同步评估下胫腓联合;
扭伤区分单纯/合并下胫腓不稳,结合患者年龄、活动需求,决定手术(修复韧带/固定下胫腓联合)或保守(康复)。
临床中,这能帮医生标准化决策,避免漏诊下胫腓联合损伤、合理分配手术/保守指征,最终目标是恢复踝关节稳定性,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 。

这是慢性三角韧带不稳定(Chronic Deltoid Instability)的诊疗决策流程图,用于指导医生对长期踝关节内侧不稳(三角韧带损伤后遗症)进行系统评估和治疗选择,分步拆解:
1. 初始分流:是否为Post-fracture?(骨折后导致?)
慢性不稳可能由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(复位不良、愈合畸形)引起,需先区分两类人群:
Yes(骨折后):进入「骨折畸形/不愈合」评估;
No(非骨折后):直接分析韧带本身损伤(ligamentous lesions)。
2. 骨折后不稳的处理:纠正畸形
Mal-reduction /mal-union?(复位不良/骨折不愈合?)
若因骨折复位差、愈合畸形导致慢性不稳,需先做Revision /deformity correction(翻修手术/畸形矫正),解决骨性结构问题后,再评估韧带稳定性。
3. 非骨折后不稳的处理:韧带损伤分型
Characterization of ligamentous lesions(韧带损伤特征分析)聚焦「Medial instability(内侧不稳)」,进一步区分三角韧带的浅层(Superficial deltoid)
或 深层(Deep deltoid) 损伤:
组织质量好(Good):选择Plication(折叠紧缩术),直接缩紧松弛的韧带;
组织质量差(Bad):需Tensioning(锚钉或缝线缩紧术),用锚钉/缝线重建韧带张力。
深层损伤(Deep deltoid):因深层对维持距骨稳定性更关键,直接考虑Reconstruction(重建手术)(如肌腱移植、锚钉固定);
浅层损伤(Superficial deltoid):需结合Tissue quality (MRI)(组织质量,通过MRI评估) 决定方案:
4. 合并其他不稳的扩展处理
若慢性三角韧带不稳同时合并:With gross syndesmotic instability(严重下胫腓联合不稳):需额外做Add syndesmotic stabilization(下胫腓联合稳定术);With lateral instability(外侧不稳):需额外做Add repair/reconstruction(外侧韧带修复/重建)。
核心逻辑总结
以「病因溯源(骨折后 / 非骨折后)」为起点,分层处理:骨折后优先纠正骨性畸形,再处理韧带;非骨折后聚焦韧带分层(深/浅层),结合组织质量选修复/重建;合并其他结构不稳(下胫腓、外侧)时,需同步处理,最终目标是恢复踝关节整体稳定性,解决慢性疼痛、反复扭伤等问题 。
临床中,这能帮医生避免漏诊骨折畸形等潜在病因,精准选择手术方式(如浅层折叠vs深层重建),提高慢性不稳的治疗效果。

-END-
声明:本文转载自<足踝一昇>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用于学习交流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