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(CAD)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和慢性冠脉综合征(CCS)。ACS又进一步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(NSTE-ACS,包括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)。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在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,而随着新型抗栓药物、降糖药物的出现以及介入技术的进步,冠心病的诊疗模式也在不断优化。
近年来,国内外多个学术组织陆续更新了冠心病相关指南,但在某些具体临床问题上仍存在不同观点。本文将基于最新指南证据,结合临床实际,对冠心病诊疗中的关键决策点进行系统阐述,以饕读者。
从诊断到治疗:
ACS抗栓与再灌注全程管理要点
一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策略
1. P2Y12受体抑制剂预治疗的争议与实践
NSTE-ACS患者是否应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前进行P2Y12受体抑制剂预治疗是近年来争议较大的临床问题。不同指南对此给出了不同推荐:
中国2024指南(IIb类推荐,C级证据):建议对排除主动脉夹层、脑出血等禁忌症且出血风险低的NSTE-ACS患者,尽早给予替格瑞洛预治疗;
ACC/AHA 2025指南:对计划行PCI的患者推荐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预处理(I类推荐,B级证据);对拟在24小时后行PCI的患者,可考虑早期使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以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(MACE)风险(IIb类推荐,B级证据);
ESC 2023指南(III类推荐,A级证据):对拟在24小时内行侵入性治疗的患者不常规推荐预治疗,建议在造影后确认PCI时给予负荷剂量。
因此预治疗的决策应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。对于出血风险低且早期介入治疗不可及的患者,预治疗可能带来净获益;而对于高危出血患者或拟24小时内行介入治疗者,采用"造影后给药"策略更为稳妥。
2. 抗凝药物的选择
NSTE-ACS患者的抗凝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介入计划个体化选择:
普通肝素:拟行PCI且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(70~100 U/kg,联合血小板糖蛋白Ⅱb/Ⅲa受体拮抗剂时减至50~70 U/kg);
低分子肝素:术前使用依诺肝素的患者,PCI时应考虑继续使用依诺肝素;
磺达肝癸钠:无论是否接受有创诊治,均推荐使用(2.5 mg,1次/日,皮下注射);
比伐芦定:NSTE-ACS患者PCI围术期推荐应用,并持续至术后3~4小时。
对于长期口服抗凝药(OAC)的患者,处理策略更为复杂:
有创诊治过程中应考虑不中断OAC治疗(IIa类推荐,C级证据);
PCI过程中,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(NOAC)或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且INR<2.5的患者推荐额外补充胃肠外抗凝治疗(I类推荐,C级证据);
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CI后推荐短期(1周内)三联抗栓(DAPT+NOAC),随后转换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(首选氯吡格雷)+NOAC的双联治疗12个月,之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,保留NOAC(I类推荐,B级证据)。
二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策略
1. STEMI的鉴别诊断
STEMI需与以下疾病鉴别,避免误诊误治:
主动脉夹层(AD):突发撕裂样疼痛,伴四肢血压不对称、D-二聚体升高;疑诊时应暂停溶栓/抗栓,紧急转诊;
冠脉痉挛(CAS)及自发夹层(SCAD):女性多见,常由情绪应激诱发,冠脉造影为确诊首选;
冠脉非阻塞性心梗(MINOCA):符合心肌梗死标准但冠脉无狭窄,需冠脉造影联合腔内影像明确。
2. 再灌注治疗选择
STEMI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尽早恢复心肌血流灌注,原则是"时间就是心肌":
若预计首次医疗接触(FMC)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动脉(IRA)时间≤120分钟,优先选择直接PCI;
若120分钟内不能转运至PCI医院,应在FMC30分钟内开始溶栓;
发病12~24小时仍有进行性胸痛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,如无条件PCI且无溶栓禁忌,仍可考虑溶栓;
特殊情况下(如疫情导致医疗资源紧张),可优先考虑溶栓治疗。
CCS诊疗新视角:
血运重建决策与精准诊断路径全攻略
三、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血运重建策略
1. 符合以下情况应考虑血运重建:
典型症状合并严重冠脉狭窄;
任一冠脉直径狭窄>70%,功能学检查阳性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;
前降支近段直径狭窄>70%;
2或3支冠脉直径狭窄>70%且左心室射血分数(LVEF)<40%;
大面积缺血(>左心室面积10%);
单支开放冠脉直径狭窄>50%;
左主干直径狭窄>50%。
对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的中度狭窄患者,PCI前应进行血流储备分数 (FFR) 、瞬时无波比 (iFR)等功能学检查。
2. 血运重建方式选择
CABG优先:糖尿病合并累及前降支的多支血管病变;严重左主干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伴LVEF≤35%;SYNTAX评分≥33分;
PCI可作为替代:严重左主干病变且SYNTAX评分≤22;SYNTAX评分23~32分的多支血管病变。
四、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路径优化
1. 初始诊断检测的选择策略
对于疑似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,如何选择合适的初始诊断检测方法至关重要。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(ESC)指南建议,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可能性和当地资源来选择初始诊断检测。
对于检测前阻塞性CAD可能性极低(≤5%)的患者,可以推迟进一步的诊断检测,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资源浪费;
对于检测前阻塞性CAD可能性较低(>5%-15%)的患者,建议首选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(CCTA)进行诊断,因为CCTA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,能够有效排除阻塞性CAD;
而对于检测前阻塞性CAD可能性中等或高度(>15%-85%)的患者,则建议进行功能成像或CCTA,以更准确地评估冠脉狭窄的功能意义。
这一分层诊断策略体现了"精准医学"理念,强调根据患者个体风险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,既避免漏诊,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。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症状特点、危险因素和当地医疗资源综合判断。
2.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绞痛/缺血(ANOCA/INOCA)的管理
ANOCA/INOCA是指有心绞痛症状,但冠状动脉造影或CCTA结果正常或仅有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。2024年ESC指南建议对这类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评估,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
评估方法包括无创检查(如压力超声心动图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(PET)、CCTA和心脏磁共振成像(CMR))和有创检查(如侵入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(ICA)和冠状动脉内功能测试);
在药物治疗方面,应根据患者的特点、合并症、药物耐受性等选择合适的药物,如β-受体阻滞剂、钙通道阻滞剂(CCBs)、硝酸酯类、肾素-血管紧张素-醛固酮系统(RAAS)阻滞剂等。此外,生活方式改变、心理治疗和脊髓刺激等其他治疗手段也不可忽视。
ANOCA/INOCA患者约占心绞痛患者的30-50%,传统上常被忽视或误诊。明确其病理生理机制对选择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,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。
冠心病患者何时需要ICD植入?
五、ICD植入的适应证
(一)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
ICD置入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手段。
对于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,若血运重建后纽约心脏协会(NYHA)心功能分级为Ⅱ—Ⅲ级,且LVEF≤35%,应置入ICD;
对于未行血运重建且LVEF≤35%,或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,也应置入ICD。
(二)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
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CD置入的适应证包括:
心肌梗死(AMI)后40天或血运重建后90天,LVEF≤35%,心功能Ⅱ-Ⅲ级,应置入ICD;
AMI后40天或血运重建后90天,LVEF≤30%,心功能Ⅰ级,应置入ICD;
AMI后48小时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,或48小时后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(VT)/心室颤动(VF),应置入ICD。
小结
综上所述,从ACS到CCS,冠心病精准治疗需依据不同临床类型与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策略。ACS中,NSTE-ACS的抗栓治疗要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,STEMI则强调尽早再灌注;CCS阶段,血运重建决策需结合症状、冠脉病变程度及心功能等,诊断路径也需优化以精准识别病因。从冠心病急性期的紧急处理到慢性期的长期管理,贯穿始终的是以指南为框架、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医疗理念,通过多模态评估、风险分层和靶向干预,最终实现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。
参考文献
1.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,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.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(2025)[J]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25,53(00):16-44.
2. Rao SV, O'Donoghue ML, Ruel M, et al. 2025 ACC/AHA/ACEP/NAEMSP/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: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/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. J Am Coll Cardiol. 2025 Jun 10;85(22):2135-2237.
3. Byrne RA, Rossello X, Coughlan JJ, et al.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. Eur Heart J. 2023 Oct 12;44(38):3720-3826.
-END-
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作者<小熊>,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仅用于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