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血管扩张剂,是敌是友?
深夜的急诊室,一位急性肺水肿患者喘憋严重,血压高达180/110 mmHg。作为值班医生的你,是否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硝酸甘油?
这个曾经毋庸置疑的选择,如今却需要三思而后行。血管扩张剂——这个急性心力衰竭(AHF)治疗中的老药,正经历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机。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(HFA)发布的最新科学声明[1],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经典药物提供了权威指引。
一、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机制:不只是“扩血管”
血管扩张剂并非单一药物,而是一类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总称。理解其差异是合理用药的关键。
1. 作用靶点不同:
静脉扩张剂(如硝酸酯类):主要作用于静脉系统,减少回心血量(前负荷),缓解肺淤血。
动脉扩张剂(如肼屈嗪、钙通道阻滞剂):主要扩张动脉,降低外周血管阻力(后负荷),增加心输出量。
平衡型血管扩张剂(如硝普钠、奈西立肽):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,兼顾前后负荷的调节。
2. 作用机制多样:
硝酸酯类作为一氧化氮(NO)供体,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,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。
硝基氧(HNO)供体如西那胍,具有正性肌力作用,且不易产生耐受。
新型药物如TRV027,通过偏向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(AT1R),试图在阻断血管收缩的同时保留心肌收缩力。
临床提示:不同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机制不同,选择时应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表型个体化选用。
二、证据变迁:从“广谱”到“精准”的理性回归
基于坚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,血管扩张剂曾是AHF治疗的基石。其快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。
然而,大型临床试验却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结果:
关键试验 |
研究对象 |
主要结论 |
ASCEND-HF |
奈西立肽 |
未改善死亡或再住院率 |
TRUE-AHF |
乌拉立肽 |
未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|
RELAX-AHF-2 |
松弛素 |
未改善180天预后 |
GALACTIC |
H-ISDN方案 |
未优于常规治疗 |
ELISABETH |
硝酸酯急诊方案 |
未改善30天出院生存 |
为何理论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?
1. 患者异质性被忽视
AHF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综合征。将所有人纳入同一治疗方案,如同将不同锁孔都插入同一把钥匙。
2. 低血压风险抵消获益
血管扩张剂是一把双刃剑,低血压可能加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,抵消其血流动力学益处。
3. 干预时机可能过晚
多数研究中,患者入院数小时后才开始用药,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窗。
4. 短期干预难改长期预后
单次的急性期治疗,难以逆转长期形成的心脏重构与神经内分泌激活。
三、哪些患者仍可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?
五大场景下精准出击:
尽管总体证据不支持广泛使用,但在特定情境下,血管扩张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准治疗:
场景一:伴血压升高的急性肺水肿
首选药物:硝酸异山梨酯(ISDN)静脉推注或输注。
适用标准:收缩压(SBP)> 110 mmHg(此为安全启用血管扩张剂的关键阈值),同时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和肺淤血体征。
核心机制:通过扩张静脉,快速减少回心血量(前负荷),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,从而缓解肺水肿。
证据强度:基于经典研究(如Cotter研究),该策略可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风险。
注:在急性心衰的决策中,SBP > 110 mmHg 是一个“行动阈值”或“安全门槛”,而非诊断高血压的标准。它提示临床医生:“在这个血压水平上,使用血管扩张剂的获益可能大于风险”,尤其适用于那些临床表现以肺水肿为主、且无低灌注体征的患者。
场景二: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
用药原则:在无右室梗死前提下,可使用硝酸酯类控制血压、缓解症状
重症选择:严重高血压者可考虑硝普钠
场景三:严重瓣膜反流
价值定位:硝普钠可为确定性手术或介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
作用机制:通过降低后负荷减少反流分数
场景四:晚期心衰
特殊角色:在严密监测下,硝普钠可帮助重症患者过渡到口服药物治疗
场景五:特定种族人群
独特现象:黑人患者对肼屈嗪+硝酸异山梨酯的反应可能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
机制推测:与一氧化氮代谢通路的种族差异相关
用药理念更新:血管扩张剂不是治疗AHF的“万能药”,而是“精准武器”。适用人群应为高血压、低氧、肺水肿明显,且无低灌注表现的患者。
四、如何使用?——流程及监测要点
1.用药流程简图:
初始评估 → SBP>110mmHg且无低灌注 → 启动静脉血管扩张剂
↓
1小时内目标:SBP下降≤25%,目标值130-140mmHg
↓
6小时内:继续滴定至临床症状稳定
↓
24小时内:如病情稳定,过渡至口服肾素-血管紧张素-醛固酮系统(RAAS)抑制剂
↓
全程警惕:出现症状性低血压或SBP<100mmHg立即调整
2.三大常用药物使用细则:
硝酸甘油
起始剂量:10-30 μg/min
滴定方式:每5-10分钟增加10-20 μg/min
最大剂量:200 μg/min
硝酸异山梨酯
起始剂量:1 mg/h
滴定方式:每15分钟增加0.5-1 mg/h
最大剂量:10 mg/h
硝普钠
起始剂量:0.3 μg/kg/min
滴定方式:每15-20分钟增加0.5-1 μg/kg/min
最大剂量:5 μg/kg/min
特别提醒:警惕氰化物中毒风险
3.监测要点:
初始阶段:每15分钟监测血压、心率、氧饱和度
稳定期:每6小时评估淤血与灌注体征
安全红线:避免SBP <100 mmHg或较基线下降>40 mmHg
五、血管扩张剂的未来展望
虽然当前处境尴尬,但血管扩张剂的研发正朝着更加精准、智能的方向进化:
表型导向治疗: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可能获益的优势人群,如高收缩压、明显肺水肿、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。
干预时机前移:将用药时机从住院后提前至急诊科甚至院前阶段,抓住黄金治疗时间窗。
新型药物研发:如肾上腺髓质素稳定抗体等新型药物,通过全新机制探索治疗突破。
终点设定革新:未来试验或更关注患者报告结局、生活质量和短期血流动力学改善。
结语
血管扩张剂在AHF治疗中的角色转变,反映了现代医学从经验到证据、从粗放到精准的发展轨迹。作为临床医生,我们既不能因新证据而全盘否定这一经典药物,也不能因习惯而忽视其局限性。我们真正要做的是:知其所长,更知其所短;用其所能,更明其所不能。
记住:不是每个AHF患者都需要血管扩张剂,但需要血管扩张剂的患者,一定要用得准、用得稳。
参考文献
[1] Chioncel O, Mebazaa A, Farmakis D, et al.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use of agents with vasodilator properties in acute heart failure: A scientific statement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(HFA)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(ESC). Eur J Heart Fail. 2025;27(6):1067-1088.
-END-
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作者<药聊斋.常怡勇>,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仅用于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