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屈肌腱修复过程中,回缩肌腱的取出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操作。手部屈肌腱断裂后,其近端残端常回缩至腱鞘内。取出残端时易损伤肌腱边缘(需额外修剪、增加修复张力)和周围腱鞘(导致瘢痕、影响肌腱滑动)。这种损伤可能进一步导致手指活动范围受限、肌腱再断裂或粘连形成。因此,肌腱取出操作应尽可能减少对肌腱边缘及腱鞘的损伤。本文总结手部 II 区回缩屈肌腱复位技术,并尽可能梳理每类技术的临床证据。
对于回缩屈肌腱的复位,已提出多种相关技术,具体可分为三类:
1. 直接夹取类:通过器械直接抓取肌腱断端,如使用蚊式止血钳夹取肌腱断端;
2. 辅助工具引导类:借助专用工具或耗材辅助定位、复位肌腱,包括Esmarch绷带反向挤压前臂肌肉复位、刚性—半刚性肌腱复位器引导、吸引导管与鞘管扩张器配合、皮肤拉钩与皮下注射针头协同、钢丝或动脉瘤针牵引;
3. 肌腱缝合辅助类:将肌腱断端缝合至特定材料以辅助牵拉复位,常用材料包括塑料导管、Seldinger导管、饲管、硅橡胶管、红色橡胶导管及硅棒。
手部 II 区回缩屈肌腱复位技术
1. 盲抓法(Blind Grasping)
核心操作
将钳子(刚性或柔性)伸入肌腱鞘内,钳口初始闭合或微开,以钳尖作为探针探查残端位置,找到后张开钳口抓取肌腱边缘,向远端牵拉取出。
优势:避免刚性器械对周围组织的额外损伤,无需额外近端切口。
劣势:易挤压损伤肌腱残端(需后续修剪,可能导致肌腱缩短、修复张力增加),操作盲目性高,并发症风险高。
2. 吸引法(Suction)
核心操作
先冲洗肌腱鞘以清除血凝块,将14-16号柔性吸引管插入鞘内(插入时关闭吸引或夹闭管腔),待吸引管尖端接触肌腱后开启吸引,通过负压将肌腱向远端牵拉取出。
图1. 将吸引管插入肌腱鞘内;启动吸引装置,将肌腱向远端牵拉。
优势:避免直接抓取导致的肌腱尖端损伤,减少血管束(vinculae)破坏,对肌腱血供影响较小。
劣势:依赖吸引管与肌腱的有效接触,对拇指等特殊部位适用性差,成功率受血凝块清除程度影响大。
3. 挤奶法(Milking)
核心操作
采用Esmarch止血带(从肘关节向腕关节方向缠绕)或弹性绷带,对前臂肌肉施加“顺行推挤”压力,同时屈曲腕关节,利用外力将回缩的肌腱向远端“挤出”至伤口处;若初始推挤失败,可配合手指被动屈曲辅助。
图2. 采用埃斯马赫绷带(Esmarch bandage)进行反向挤奶式操作,通过该方法对屈肌腱施加压力,将肌腱从其管道中 “挤出”。
优势:完全无创,无需任何切口,成本极低,操作简单,可作为初始尝试技术。
劣势:成功率低(仅60%),仅适用于肌腱回缩距离短、鞘管无严重狭窄或粘连的情况,对慢性损伤或肌腱嵌顿无效。
4. “步行”推进法(Antegrade "Walking" with Needles/Hooks/Forceps)
核心操作
在A1滑车水平做近端切口,暴露肌腱残端后,用 hypodermic 针头(推挤)、皮肤钩或小钳子(牵拉)交替操作,逐步将肌腱向远端“步行”推进;
图 3. 通过近端切口用皮下注射针推动肌腱。附图:用皮肤钩将肌腱向远端牵拉。
若为多手指损伤,可采用2把钳子交替夹持推进。
图4. 小指指深屈肌腱(FDP)的取出:(a)在手掌远端做一个小切口。用两把镊子夹住指深屈肌腱(FDP)。用近端的镊子将指深屈肌腱(FDP)向远端推,同时远端的镊子松开肌腱。(b)将远端的镊子向近端移动,从近端夹住肌腱并推动肌腱。通过交替夹持、推送、松开,然后夹持更靠近近端的肌腱段,可将肌腱向远端取出,且不会损伤将来要放置肌腱修复缝线的切口表面。
优势:操作可视化程度高,减少盲操作损伤,适用于多手指同时损伤,对滑车系统破坏小。
劣势:小指因2区腱鞘(zone 2)狭窄,该技术推进阻力大,适用性受限;仅适用于肌腱回缩至A1滑车附近的情况,回缩过远则推进困难。
5. 内镜法(Endoscopic Retrieval)
核心操作
采用3.1-2.5mm直径的柔性内镜(如输尿管镜、专用手外科内镜),经原伤口或微小切口插入肌腱鞘,在持续低压生理盐水冲洗下(保持视野清晰),通过内镜工作通道置入抓钳(如鳄嘴钳、套索式抓钳),直视下抓取肌腱残端并向远端牵拉取出。
图 5. 将内窥镜插入肌腱鞘内,以观察回缩的肌腱。附图:通过工作通道使用抓钳抓取肌腱。
优势:直视操作,创伤最小,对肌腱、腱鞘及血供破坏少,术后恢复快,短期疗效显著。
劣势:设备成本高,需专项操作培训(仅配备泌尿外科或手外科内镜的手术室可开展),存在内镜消毒困难、鞘管内相机聚焦难等问题,长期疗效数据不足。
6. 双切口远端递送法(Two-Incision Distal Delivery)
该类别依据肌腱是否拉出鞘管,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,核心均为通过“近端切口暴露+远端切口牵拉”实现残端递送,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类型之一。
6.1 端对端缝合亚类(End-to-End Suturing to Guide)
核心操作
在A1滑车水平做近端切口,将肌腱残端拉出鞘管,与导引导管(如饲管、硅胶管、静脉输液器)、钢丝或手套碎片端对端缝合,从远端切口牵拉引导物,将肌腱带至修复位点后拆除缝合,完成修复。
图 6-1. “鲨鱼嘴” 技术:用于实现肌腱 - 导管端端连接间的平滑衔接。
图 6-2. “鲨鱼嘴” 技术:通过双切口技术将肌腱向远端牵拉。
优势:操作可靠,对严重回缩肌腱效果明确,Wharton等的研究证实其高成功率。
劣势:需将肌腱拉出鞘管,可能破坏血管束导致血供受损;Thornton等报道存在手套碎片残留风险,且不适用于肌腱仍在鞘管内或需跨越1个以上滑车的情况。
图 7. 通过双切口技术使用钢丝抓取屈肌腱。将钢丝扭转,使其末端形成一个环,缝线可穿过该环。
6.2 侧侧缝合亚类(Side-to-Side Suturing to Guide)
核心操作
近端切口暴露肌腱后,不将其拉出鞘管,而是将导引导管(如儿科吸引导管)与肌腱侧侧缝合,牵拉导管将肌腱带至修复位点,修复完成后通过“可释放线圈结”(改良技术)或小范围牵拉拆除缝合线,避免肌腱二次损伤。
优势:肌腱始终位于鞘管内,解剖位置稳定,血管束损伤最小,适用于各类修复术。
劣势:Sourmelis的原始技术需在修复后牵拉肌腱以拆除缝合线,可能增加粘连风险;改良技术(如可释放线圈结)虽简化操作,但对缝合精度要求更高。
7. Seldinger导管法(Seldinger Catheter Technique)
核心操作
当肌腱鞘狭窄或存在慢性粘连,常规导管无法通过时,先将细导丝(顺行或逆行)穿过鞘管,再将导管沿导丝置入形成“通道”,最后将肌腱与导管缝合,牵拉导管将肌腱带至修复位点。
图8 使用塞尔丁格(Seldinger)式动脉导管辅助喂养管通过的方法。首先,将动脉导管本身及塞尔丁格导丝以逆行方式置入腱鞘内,随后,可通过另一个切口在腕部找到该导管和导丝。撤出导管,仅保留导丝在原位。之后,10 号(10 Ch)成人喂养管便可沿导丝相对轻松地被引导通过腱鞘。最后,按标准方式取出肌腱。
优势:通过导丝引导解决鞘管狭窄或粘连问题,适用范围广,操作简单且成本低。
劣势:需额外置入导丝,操作步骤较常规导管法多;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,疗效数据有限。
8. 动脉瘤针法(Aneurysmal Needle Technique)
核心操作
采用带孔的弯曲钝针(动脉瘤针),从近端切口经腱鞘下方穿行至远端,将肌腱缝线穿入针孔,牵拉针头将缝线带至远端,通过缝线牵拉肌腱残端至修复位点;若牵拉困难,需对滑车做“开窗”(小切口)以减少阻力。
优势:无需直接抓取肌腱,避免残端损伤;钝针设计减少对鞘管的划伤风险。
劣势:需对滑车“开窗”,可能影响滑车系统完整性;仅适用于肌腱短距离回缩的情况,牵拉距离过长则效果差。
-END-
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作者Yanxc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用于学习交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