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:
本文聚焦实际的问题:心电图仪的电极该怎么接?纸上那些高低起伏的波形(P波、QRS波)到底代表什么?不同疾病做心电图,意义又有何不同?毕竟对基层医生来说,会接导联、能认波形、懂临床价值,才是看懂心电图的关键。
心电图导联系统:电极怎么接才对?
心电图导联,简单说就是 “电极板放在身体哪里、怎么连仪器”,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由 3 套系统组成,还有特殊情况需要加做的导联,接错了可能直接导致误诊,必须记牢!
1. 标准导联(双极肢体导联):“大面” 看心脏
又称标 I、标 II、标 III(L₁、L₂、L₃),是从 “肢体间电位差” 观察心脏,核心是电极正负极连接和颜色对应:
标 I:左上肢(正极)→ 右上肢(负极)
-
标 II:左下肢(正极)→ 右上肢(负极) -
标 III:左下肢(正极)→ 左上肢(负极)
-
红 → 右上臂(右上肢)
-
黄 → 左上臂(左上肢) -
绿 → 左下肢 -
黑 → 右下肢(通常是 “地线”,确保信号稳定)
2.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:“单点” 放大看
和标准导联 “看大面” 不同,它是从 “单个肢体点” 观察心脏,但这个点的信号太弱,仪器会自动放大 50% 电压,让波形更清晰,共3个导联:
aVR:加压在右上肢(Right)
-
aVL:加压在左上肢(Left) -
aVF:加压在左下肢(Foot)
3. 胸前导联(威尔逊逊Wilson导联):“近距离” 看心脏
从胸前特定点 “近距离” 观察心脏,是诊断心肌缺血、心梗的关键,共 6 个导联(V₁~V₆),位置必须精准,找错了会漏诊!具体位置:
实操关键:先找准 V₂和 V₄,这两个导联是 “定位锚点”,V₃在中间,V₅、V₆顺着水平线找,偏差一点都可能影响判断。
4. 特殊导联:特殊情况才加做
常规 12 导联不够用?这些情况要加做,帮你补全 “视角”:
下壁心肌梗死:加做 V₇(左腋后线)、V₈(左肩胛线)、V₉(左脊柱旁线),避免漏诊后壁心梗;
右室梗死 / 右位心:加做 V₃R、V₄R、V₅R(对应 V₃~V₅的右侧位置);
严重心律失常:可做食管导联(无创)或心内导联(有创,需专业操作)。
心电图基本波形:每个波都有“特殊意义”
一个心动周期对应一组波形,从P波到U波,每个都藏着心脏的“健康信号”,先记清命名和核心意义:
1. 先认全:波形、间期、段有哪些?
一组完整波形包括:P 波→QRS 波群→T 波(部分人有 U 波),还有 3 个关键间期(P-R、QRS、QT)和 2个段(P-R 段、S-T 段),顺序千万别乱。
2. 逐个拆:每个波形代表什么?
(1)P 波:心房的 “收缩信号”
-
意义:代表心房除极(心房准备收缩); -
细节:窦房结在右心房,所以右心房先除极(P 波前半段),0.04 秒后左心房除极(P 波后半段); -
异常提示:P 波高尖可能是 “肺型 P 波”(提示右房大),P 波增宽可能是 “二尖瓣 P 波”(提示左房大)。
(2)P-R 间期:心电 “从房到室” 的时间
-
意义:代表窦房结激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(心房除极结束,激动在房室结 “休整”,还没到心室); -
异常提示: -
过长(>0.20 秒):可能是 “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”(传导变慢); -
过短(<0.12 秒):怀疑 “房室旁道”(激动绕开房室结,可能诱发心动过速)。
(3)QRS 波群:心室的 “收缩信号”(最关键)
-
意义:代表心室除极(心室收缩),是心电图中最显眼的波群; -
先记命名原则: -
第一个向下的波 → Q 波; -
第一个向上的波 → R 波; -
R 波后所有向下的波 → S 波(多个负向波用 S’、S” 标注);
-
异常提示: -
出现 “病理型 Q 波”(宽而深,Q 波深度>同导联 R 波 1/4):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核心依据; -
QRS 波群变宽(>0.12 秒):提示束支传导阻滞(心室除极变慢); -
QRS 波电压增高:可能是心室肥厚或心腔扩张。
(4)S-T 段:心室 “准备复极” 的信号
-
意义:心室除极结束,准备开始复极; -
关键:正常时应在 “等电位线”(和基线齐平),少许偏移可接受; -
异常提示: -
S-T 段抬高(弓背向上):提示急性心肌梗死(心肌损伤); -
S-T 段压低:提示心肌缺血(常见于冠心病)。
(5)T 波:心室的 “恢复信号”
-
意义:代表心室复极(心室舒张); -
关键:以 R 波为主的导联(如 V₄~V₆),T 波应直立,不能倒置或双向; -
异常提示:T 波低平 / 倒置→心肌缺血,T 波高尖→可能是高血钾。
(6)QT 间期:心室 “除极 + 复极” 总时间
-
意义:代表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全过程时间; -
关键:长短和心率相关(心率快则短,心率慢则长); -
异常提示:QT 间期过长→心室易损期延长,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(如尖端扭转型室速)。
(7)U 波:容易被忽略的 “补充信号”
-
意义:心室复极后的 “残余电位”,常在 V₃导联最明显; -
关键:正常 U 波<同导联 T 波,方向和 T 波一致; -
异常提示:U 波增高→常见于低血钾(重要!比血液检查更早出现); -
风险:QT 间期延长 + 巨大 U 波→可能诱发多形性室速(致命)。
(8)Ta 波:被 “掩盖” 的心房复极波
-
意义:代表心房复极(心房舒张); -
特点:信号太弱,常被 QRS 波群掩盖,一般看不到; -
特殊情况:房室传导阻滞(P-R 间期过长)时可能显现,或心动过速时落在 S-T 段上,造成 “心肌缺血” 假象(别误诊!)。
临床价值:哪些病做心电图最有用?
不是所有病都需要做心电图,要知道它的 “优势” 和 “局限”,避免过度依赖或忽视:
1. 心律失常:无可取代的 “金标准”
-
价值:诊断房颤、室早、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,简便、便宜、准确率高,基层医院完全能开展,其他检查(如超声)无法替代; -
场景:患者心慌、胸闷时,先做心电图,大概率能找到原因。
2. 心肌缺血 / 梗死:重要但非 “万能”
-
价值:诊断急性心肌梗死(ST 段弓背抬高、病理 Q 波)有 “决定意义”,是抢救的重要依据; -
局限: -
20%~30% 急性心梗无典型波形(容易漏诊,需结合症状和心肌酶); -
50% 以上冠心病患者 “休息时心电图正常”,运动试验阳性率最高也仅 80%; -
关键提醒:心电图正常≠没有冠心病,必须结合症状(如胸痛)综合判断!
3. 电解质紊乱:早期诊断 “小帮手”
-
价值:电解质(尤其是钾、钙)异常时,心电图变化比血液检查更早出现(如低血钾→U 波增高,高血钾→T 波高尖),能帮医生 “早发现、早纠正”; -
场景:患者乏力、心律失常时,先查心电图,再结合血检,避免延误。
4. 心脏肥厚 / 扩大:辅助参考 “不能单靠”
-
价值:可提示心房、心室肥厚(如左室肥厚→QRS 波电压增高); -
局限:不能确诊,必须结合心脏超声、胸部 X 线和临床体征(如高血压患者有左室肥厚,需超声验证)。
5. 心脏病病因:意义 “甚微” 别强求
-
局限:除了急性心梗能直接提示冠心病,“肺型 P 波” 提示肺心病,“二尖瓣 P 波” 提示风心病,其他情况很难靠心电图判断病因; -
提醒:别指望靠心电图确诊 “为什么得心脏病”,需结合病史、检查综合分析。
本讲核心小结
常规 12 导联 = 标准导联(标 I~III)+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(aVR、aVL、aVF)+ 胸前导联(V₁~V₆),电极颜色和位置别接错;
关键波形意义:P 波(心房除极)、QRS 波群(心室除极)、T 波(心室复极),病理 Q 波是心梗核心依据;
-
QRS 命名:先下为 Q、先上为 R、R 后下为 S; -
心电图 “最强项”:诊断心律失常(无可替代),“要注意”: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; -
低血钾看 U 波、高血钾看 T 波,电解质异常早发现。
参考文献:本文内容整理自《中国乡村医药杂志》2011年1月第18卷第1期,《执业助理医师 (全科) 进修教育》栏目下《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》系列第二讲,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薛松维。
-END-
声明:本文转载于<急诊时间>,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仅用于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




